飞帖拜年与微信拜年
文/李宝臣
编辑/胡艳芬
今日的春节从何而来?其实是民国后国家废弃年号旧历采用西历,将传统的阴历元旦改称而来。
旧日社交,集中而频繁的莫过于元旦拜年。顾禄《清嘉录》卷一讲“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一些社交圈子大的社会名士,逢年节交际繁忙,迎来送往不免分身乏术,酬答不能遍及亲友同僚。唐宋以后,贤达名士们拜年流行两种方式,一是对于亲者贵者尊者亲往拜贺;二是对疏者普通之交派人递拜帖,时称飞帖拜年。
要说飞帖拜年的具体形式,和当今人们“指指点点”的微信拜年,颇有相似之处。追溯其历史,及流行的社会背景,让人不由生出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之感。
拜帖是自我推介的身份信息卡,如今日之名片,先秦时称“谒”。东汉时期,书写材料纸与简并行,“谒”渐改称“刺”。其后纸张完全替代简素,“刺”遂改称“名纸”。自元代始直到民国,将登门拜访他人所递名帖通称拜帖。
飞帖拜年兴于北宋元祐年间。现存最早“拜年帖”当属秦观《贺正旦》拜年帖,上款“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下款“高邮秦观手状”。
明清流行用投名帖代替登门拜年,文徵明诗作《拜年》如此描述当时飞帖拜年的情景和其心理感受:“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望门投刺”的拜帖,一般放在拜匣(又称拜帖盒)中。拜匣系木制或竹制的精美长方扁形小盒,南宋时称“牓子匣”。送拜年帖之人携拜匣登所拜之家门首,从匣中取出拜帖,或递交门房或直接插入门壁悬挂的“接福”红袋中,随后赶往下一家。关系重要之家,则以拜匣独盛拜帖与精巧礼品,交与门房转呈主人,需等主人收帖退还拜匣并领赏钱后离去。
高门大户交游广,飞帖与来客必多,故设“门簿”逐一登记飞帖与来宾的身份信息与住址,以便回帖报拜如仪。门簿首页通常要先写上虚拟的象征吉祥富贵的四位“亲到者”,分别是:住百岁坊巷的寿百龄老太爷;住元宝街的富有余老爷;住大学士牌楼的贵无极大人;住五福楼的福照临老爷。
普通的拜年帖则多用梅花笺纸裁成长约七寸、宽三寸的纸片,分单帖与全帖、单红与双红等几种样式。单帖单红的帖长五寸许,宽一寸四分左右,上书受贺人字号、嘉言贺语,以及自己姓名。书写要满纸。
飞帖拜年系昔日特有的礼仪文化现象,也许圈内人厌烦了劳神费马、虚应故事的拜年俗礼,便产生了元旦团拜互贺新春的聚会形式,这就替代了部分飞帖拜年。艺兰生《侧帽余谭》讲,清代“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毕竟个人的社交圈子以同业同科同乡之人为大宗。团拜对于任何一位参与者来说,都是一对多的关系,同一时间地点实现了多人互贺新年的情感交流。
在电报电话输入中国以前,不要说个人出行串门拜年走动不了几家,就是飞帖拜年虽可大幅提高拜年人家的数量,但也仅限于同居一城当日策马往返的路程之内,走动范围最多不过方圆几十里而已。当代网络高科技,拉近了人与人的时空距离,异地长距离彼此拜年在弹指之间便可实现。微信拜年、视频电话拜年如今已成时尚,也可算是延续了飞帖拜年的历史文化遗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