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给巴尔“石头记”

2025-02-18 16:51:41 来源: 《环球》杂志

这是2024年12月8日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拍摄的桑给巴尔港一隅

 

文/《环球》杂志记者 代贺

编辑/吴美娜

  假如能化作一尾鱼,我希望游进桑给巴尔的海。

  那里有诗样的天空,梦样的海滩;有父亲的慈祥,母亲的温柔;历史在那里沉思,希望在那里绽放。

  提及桑给巴尔,我仿佛还能感受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芙蓉、百合、凤仙,还有那紫丁香,淡淡香气就像鱼儿吐出的气泡,在空气中轻轻飘散。闪光的鱼鳞,恰似夜空里璀璨的繁星点点,鱼尾摇摆轻轻拨动心的琴弦……

  “在地图出现以前,世界是无限的。”诺贝尔文学奖2021年获奖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说。而我相信在地图出现之前,桑给巴尔就是世界。

印度洋上的明珠

  桑给巴尔是古尔纳的家乡。这片位于非洲东部的神奇地方,属于坦桑尼亚,它由众多岛屿组成。

  历史上的桑给巴尔曾是印度洋上的贸易中心。8世纪后,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先后移民到这里。10至16世纪,波斯设拉子人在此建立桑给帝国。19世纪30年代,阿曼苏丹将首都迁移至此,并建造举世闻名的石头城。2000年,石头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一次来桑给巴尔,相信你一定会被这里的热闹景象所吸引。从海洋到陆地、清晨到夜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你仍能够感受到这里联通世界的气息。

  古城中有大量的古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拥有灿烂的历史,还融合了非洲、亚洲、阿拉伯甚至欧洲文化元素,最有名的是古老的“桑给巴尔门”。据说,这些木门取材于非洲乌木,上面的雕花展现了阿拉伯艺术风格,一些门上凸出的尖木簇则来自印度。

  这些木门雕工精美,几乎没有重复的,每一件都堪称艺术品。在当地,很多导游因为能够带游客看到更多的桑给巴尔门而骄傲。“我们相信这些门,将带给遇到它的人好运。”随行的友人告诉我。更加令人感慨的是,历经数百年沧桑,这些木门和这座城依然在使用。

  石头城中老路狭窄,只容得下一辆马车通过,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人们坐在路旁,或喝咖啡,或晒太阳,或热情问候,夹杂着喧喧嚷嚷声。穿行其间,恍如隔世,仿佛浸染到百年前这里市井生活的人间烟火气。

  走进遍布石头城的小店,又是怎样的体验?这些店铺展示着玉石、香料、服装、首饰等等,各类商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一家销售老照片的店铺引起了我的注意。年轻的店主把照片打印出来,装框销售,“相片卖得好吗?”我好奇地问。

  他告诉我,店铺没有租金,是祖父留下的,比起盈利,他更希望多展示桑给巴尔的美,“每张照片都不一样,是风景,也是文化,更是财富。”

  桑给巴尔丰富多元的文化也成为无数创作者的灵感源泉。这其中就包括古尔纳。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曾在石头城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故乡的回望。他曾深情地说:“但凡有机会,我就想回桑给巴尔。在心底,我始终不曾离开。”

“100岁,还很年轻”

  200公斤的体重,超过100岁的年龄,桑给巴尔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亚达伯拉象龟。

2023年2月23日,游客在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给陆龟喂食

  来桑给巴尔之前,我只是听说过这些庞然大物。而真正看到象龟,是在桑给巴尔博物馆。54岁的凯利·巴卡里是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相比每天介绍展柜里的藏品,他更喜欢饲养和照顾馆内的象龟。

  “看,我的老朋友——阿里。”顺着他指的方向,我看到院子里一只体型巨大、龟壳上布满岁月痕迹的象龟,在阳光下,缓缓爬过来……

  “象龟不仅是长寿的象征,更是我们与动物和谐共处的见证。”巴卡里微笑着说道。

  19世纪20年代,自照相技术普及以来,与象龟合影就成了人们来到桑给巴尔必做的趣事。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再到数码照片,它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来到桑给巴尔的游客。

  据说,这些象龟是由早期的西方殖民者从塞舌尔带来的。潮湿的气候、舒适的环境、充足的食物很适合象龟生存,到今天,它们早已成为岛上的“常住民”。

  “阿里已经有100岁,还很年轻,但已见证过桑给巴尔的变迁。”巴卡里轻轻抚摸着龟壳,感受那份厚重,“孩子们喜欢围着它玩耍,听长辈们讲述它的故事。它也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默默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

  “你为什么喜欢象龟?”参观博物馆时,我向当地人发问。

  “象龟很坚强,你看它走得慢,但从不放弃,它们清楚自己的方向。”一位小伙子说。

  “它们很温和,从来不会生气。”这样说的是一位母亲。

  “象龟是桑给巴尔的守护者。当风雨来临,它们会给我们心里带来安详。”一位老人告诉我。

  听者动容。在桑给巴尔,象龟不再只是一种动物,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当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历史的眼泪

  世上有美好,也不缺少丑恶。对于桑给巴尔,也有一段令人无法抹去的痛苦历史。

  16世纪至18世纪,这里曾是东非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之一。有资料显示,当时每年有多达5万奴隶经桑给巴尔被贩卖到海外。

  据说,石头城里就曾住着许多因奴隶贸易发家致富的商贩。这其中,提普·迪普或许是最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子之一。提普·迪普1832年出生在桑给巴尔,他的父亲和祖父是阿拉伯人,曾参加过早期探索非洲内陆的远征。

  年轻时,提普·迪普带领约100人的团队进入非洲内陆掠夺奴隶、象牙,回到桑给巴尔后建立了一个奴隶贸易基地。最鼎盛时期,他拥有超过1万名奴隶,以及多个丁香种植园,是当时最富有的奴隶贸易商之一。只不过,他的财富粘着成千上万人的血泪。

  在桑给巴尔岛几公里之外的昌古岛,那里至今还保留着奴隶贸易时期修建的监狱。监狱内的房间就像一个个禁闭室,透过墙面缝隙,只能看见巴掌大的天空,让人感到压抑和窒息。

  “很多人被活活憋死在这狭小空间里,”26岁的导游伊萨·奥马里告诉我,“桑给巴尔曾是殖民地,监狱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之一。它见证了过去的政府和政权。监狱曾被用做隔离中心,关押患有疾病的奴隶。”

  洁白的沙滩、绿松石般美丽的海水……我站在昌古岛眺望,很难想象几个世纪以前,同样美丽的风景,却是千千万万人最后一次看到,之后便被迫和故乡永别。

  在《海上囚徒:奴隶贸易四百年》一书中,作者丽莎·A.琳赛这样写道:“虽然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对非洲的总体影响无法简单估算,但毫无疑问是以负面影响为主。约2000万的直接人口损耗,不仅使其他非洲人失去了生产能力、政治利益,以及社会的、亲属的、情感的纽带,也丧失了那些奴隶的后代。”

在回望中拥抱未来

  19世纪,随着奴隶贸易结束,昌古岛的监狱最终被废弃,也宣告了一个时代落幕。

  今天,在桑给巴尔一处曾经的奴隶市场旧址上,你能看到拔地而起的教堂。它雄伟壮观,寄托着人们对于历史的复杂感情和对于美好未来的真诚向往。

  “桑给巴尔一直在探索,”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桑给巴尔旅游和遗产部首席秘书阿布德·苏莱曼·琼布表示:“桑给巴尔要开展与过去和解的对话、理解的对话、认识的对话,并从历史中学习。”

  琼布的父亲曾在中国南京医科大学学习,是最早一批被派到中国学医的非洲留学生。他对中国充满了好感。琼布表示,学习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以及如何将中国经验融入桑给巴尔,是他和同事们希望更多思考的内容。

  据琼布介绍,政府目前正在推动将桑给巴尔正式废除奴隶贸易的日子作为地区重要的纪念日。“我们正在与毛里求斯、塞舌尔、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等国家一起努力,使这样的纪念日不仅成为废除奴隶贸易的桑给巴尔日,而且成为使我们团结在一起的地区日。”

  琼布说出了许许多多人的心声。桑给巴尔,这颗印度洋上的明珠,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过去,它曾是地区中心,孕育了无数传奇;未来,它也将继续书写自己的传奇。

  如果真的,我能化作一尾鱼,我希望游进桑给巴尔的海,在历史与未来中悠游,亦在梦想与希望中徜徉。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