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职业教育缘何不缺生源
2024年4月4日,索伯车队维修人员在练习换胎
文/《环球》杂志记者 钱铮 胡晓格(发自东京)
编辑/马琼
考高中、升大学依然是日本大多数学生的成才之路,但也有不少学生因为喜欢某个行业而主动选择入读职业教育学校,学习相应专业技术。《环球》杂志记者调研发现,日本的职业教育学校在人口生育率下滑、学生人数总体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并不缺乏生源。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灵活,以兴趣为导向、高度重视实践并由实践驱动与行业高度接轨。同时,薪资有保障、社会认可度高等也让学生能够出于热爱而选择职业教育。
出于兴趣主动选择
在东京自行车设计专门学校一众20岁左右的年轻学生中,40岁出头的顾维桐格外引人关注。他18岁时从北京来到日本上大学,学习市场营销,毕业后在一家医疗器械制造工厂做市场营销和售后支持工作,后来选择入读目前的学校。
谈及为何在大学毕业、有稳定工作后还要从头开始读专门学校,顾维桐说主要是出于热爱。他从小就热衷钻研技术领域的问题,喜欢日本技术人员的状态和形象。参加工作后接触机械行业,逐渐产生了转到这一行的想法,因为喜欢自行车,就来这所职业学校学习。据他讲,身边的同学多半也是因为对自行车感兴趣而选择来到这里。
东京自行车设计专门学校学科主任高桥晶说,日本社会少子化现象日益突出,如今想上普通四年制大学比以前容易得多,因此几乎没有学生因为考不上大学而被动选择来这所专门学校。根据学校的统计,因喜欢自行车、将来想从事相关工作选择来这里就读的学生约占八成,其他学生则主要受到家庭影响,或者来自从事与自行车相关工作的家庭,或者因为有相关家业需要继承。
“来专门学校主要是出于热爱,因为只有热爱,才能够扛住每一个行业最艰难的地方,不热爱,很难长时间地坚持下来。”顾维桐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记者采访发现,日本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对相关行业或职业充满兴趣,有着明确的职业目标。加之日本社会对职业教育持较为积极的看法,学生通常会依据个人兴趣选择职业学校,而非因为成绩不好而做出无奈选择。
灵活的职教体系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23年公布的数据,日本18岁人口中有83.8%升入高等教育机构继续深造。其中,56.6%升入普通高校,22.5%进入专门学校,3.7%升入短期大学(简称短大),1%入读高等专门学校(简称高专)。
除普通高校外的其余三类高等教育机构是日本提供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不同在于,专门学校和短大的入学资格是高中毕业,而高专招收初中毕业生。
专门学校以学生掌握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获得职业资格等为教学目标,学制一至四年不等。目前日本全国约有2800所专门学校,学生总人数约60万。专门学校的课程是学生希望从事的职业或工种所需专业知识和技术相关的科目,侧重让学生通过实习教学掌握实用技能。不少专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对毕业生进行系统性就业指导。
短大学制为三年或三年以内,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和实际生活所必需的能力。短大很多课程都是以取得就业所需证书和资格为导向。近年来,许多短大加大与企业合作,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习的结合,学生大约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短大专职教员大多也都有企业工作经验。
高专学制为五年,毕业授予“准学士”学位,相当于短大毕业。日本高专数量比较少,全国不到60所,在校生约6万人。高专课程只有工业和商船(航海和物流)两大方向,属于工科,目的是培养一线工程师。入读高专,相当于在初中毕业时就早早决定了今后的职业方向。有些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专业,他们完成三年学习后同样有资格报考普通大学,可以在这时改变专业方向。
日本职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还体现在,直接就业并非专门学校毕业生的唯一出路,如果想继续深造,毕业于两年制专门学校、取得“专门士”称号的学生还可以申请插班到短大或普通大学继续学习,毕业于四年制专门学校并取得“高度专门士”称号的学生可申请进入研究生院学习。
2024年12月17日,在日本福井县常山酒厂,工人门将撒好米麹菌的蒸米平铺在培养间内
除上述几类学校外,日本的职业教育机构还有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的高等专修学校及近年来新创设的“专门职大学”。高等专修学校学制一至三年,通常为三年,毕业相当于高中毕业。“专门职大学”是日本版职业大学,学制四年,毕业授予专门职学士学位,毕业生与普通大学毕业生一样拥有研究生院入学资格。
课程设置紧贴市场需求
日本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实践为核心,与行业高度连接,紧贴市场需求。在多个职业领域,90%以上的专门学校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工作。
以顾维桐就读的东京自行车设计专门学校为例,学校目前开设两年制和三年制课程,两种课程都由维修、制作和设计三大板块组成。维修课通常一半课时是听课,另一半课时为学生动手操作。制作课主要学习制作自行车车架,由于焊接、切割等工序比较耗时,一般是学生制作,老师适时提建议,学生实践时间约占90%。设计课是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来设计,学生操作时间占70%左右。
除常勤教师,学校还邀请活跃在自行车维修、制作和设计一线的专业人员每周讲课一到两次,这些一线专业人员教授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一半左右。不少常勤教师以前是业界经验丰富的技师、制作师和产品设计师。
除了课堂上动手实践,学校还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实习。顾维桐说,他自己也会联系自行车相关企业去打工。在他看来,日本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与实际、实践紧密结合。学生边打工边上学,打工过程就是在学习,遇到问题带回学校和老师一起探讨。
顾维桐目前就读三年级,已经考取了合格率只有30%左右的日本运动自行车技师证,拿到了自行车相关企业的就职内定,今后将从事自行车研发设计工作。据东京自行车设计专门学校网站统计,学校毕业生过去10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7.3%;2024年3月,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过去10年,平均1名毕业生对应3.17个工作岗位。
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马丽华看来,日本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直接面向就业市场,注重实用性并结合行业需求,包括大量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学校通常与行业协会或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教育,并经常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行业发展变化。这种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即被企业录用。
社会认可度高
不同于国内一些学生和家长把职业教育视为“次等选择”,接受职业教育、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在日本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和尊重。日本职业学校毕业生被视为具备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合格人才,可以获得“专门士”“高度专门士”称号。日本社会对这些职业能力证明认可度很高。
以东京自行车设计专门学校所属的水野学园为例,这家拥有东京寿司、日料烹饪专门学校等多所特色职业学校的教育机构,是不少用人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水野学园公关部副部长平山八都香说,学校收到的用人需求有七成左右是企业直招,不少企业招聘信息连大学都不给,只给水野学园。社会上一般人的看法或许是大学生地位高于专门学校毕业生,他们起薪也比后者高。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两类毕业生从事的是不同的工种。
以生产自行车的企业招聘为例,大学毕业生入职后可能去销售部门,也可能被分配到总务部门或人事部门,而专门学校毕业生因为掌握技术,只会去需要用到技术的部门,而大学生去不了这些岗位。专门学校毕业生的薪酬待遇与大学毕业生实际上没什么差别。
在顾维桐看来,日本的职业教育会更多地尊重或者支持个人选择,机会也更多。上专门学校,哪怕去当工人,也同样会受到尊重,工资待遇方面与上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差别不大。
对比日本职教,国内职业教育吸引力似有差距,对此,马丽华认为,日本职业学校“专门士”制度的体系化、标准化可为中国完善认证标准、提高权威性与含金量提供有益启示。同时,在校企合作方面可参考日本模式,通过激励政策增强企业参与主动性,推动产教统合。在课程设计方面,进一步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提升课程的市场适应性与实践效果。
此外,马丽华建议通过完善职业教育升学通道,建立灵活的学历衔接机制,让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够方便地升入大学或研究生院,以此拓宽其职业发展空间。她还提到,政府和媒体也要采取切实措施,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