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国|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高瓜(茭白)-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1/17 16:46:17
来源:新华网

溯源中国|给孩子讲的家乡故事:高瓜(茭白)

字体:

小时候经常会吃到一种比慈姑更白、比藕更绵的块茎类蔬菜,长大后知道它一般被称为“茭白”,但老家那时候一般将其称为“高瓜”,顺带着把整个植株叫作“高草”。不过,现在再回到老家,多数人也会顺着外面的称呼,使用“茭白”来指称它了。

几十年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家的方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1975年前在村里出生的孩子,一般称父亲为“diadia”,但之后一般都称父亲为爸爸;2000年前出生在村里的孩子一般称祖父为爹爹,但之后一般都顺着普通话改称爷爷了。过去的这些年是各方面都在迅速变化的时代。家乡从高瓜到茭白的称呼变化,放在大格局下或许并不重要,只是无数个变化的一个缩影。

高瓜看上去像瓜又不像瓜,长相有点像纺锤,但外表又不完全是光滑的,一般都有一个环圈,是剥去叶子的痕迹。从发音来看,我总感觉,家乡人口中的高瓜的“gao”似不应该写成“高”,而应该写成第三声的“槀”或“藁”,因为这个写法更符合茭白被归入禾本科的属性,茎秆比较高,又属于草。可是查遍百度和抖音,也没有发现“槀瓜”和“藁瓜”这两个写法。在很多的词条和视频中,如果不用茭白来指称,基本上都使用“高瓜”的称呼和写法。

我一直有个疑惑:把茭白称为高瓜的地方,如果用汉字书写当地的方言,“gaogua”的发音对应的汉字有没有可能就是“茭白”?也就是说,如果用当地的方言读汉字“茭白”是不是就应该发出“gaogua”的音?这个开脑洞的关于方言与表达的推测,可能已经属于复杂的语言学问题了。标准把握不同,方言便可以无限地区分下去,可能真有某个地方,“茭”被读成“gao”,白的发音近似“瓜”。这也说明,对同一个事情,不同的人描述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角度不同或者站位有了变换,认知便有差异,面对同样的素材完全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实际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很多问题没能完全解释清楚,很多曾经习以为常的知识都可能面临重新被审视的挑战。面对这个复杂变化的世界,不仅不能简单武断,而且始终需要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

其实我还觉得把“高瓜”写成“篙瓜”还可能更合适一点。一方面,茭白这种植物长得越来越高,不亚于竹子,另一方面,茭白的口感与竹笋也有点类似,一些地方不称其为瓜而称其为笋。用个竹子头的字来指称茭白,不仅可以说得过去,也符合汉语的命名习惯。

高瓜是家乡比较常见的水生蔬菜,其茎部膨大,肉质肥嫩,纤维少,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成分,甘甜爽口,汁水多,也被誉为“水中人参”,可炒可拌,可生可熟,可荤可素,吃法比慈姑要多样的多。相比慈姑和藕,高瓜的密度要小一点,口感也虚一点。虽然高瓜易出黑点但不影响食用,相比之下,慈姑有点苦,一些藕有点涩。但从口感来说,排斥高瓜的人远比排斥慈姑的人要少。与长在淤泥中的慈姑和藕的根茎不同,高瓜的可食部分是其秆基嫩茎,长在水面以上,采收起来也要方便得多,甚至都不用下水。很多农户在家前屋后的小渠或者水塘中都种上一些高瓜,来了客人就到河边站在岸上拽上几株,回来摘一下叶子就可以做菜了。过去的沟汊纵横,很多河段都有高草,后来很多河塘被填了,许多沟渠被水泥硬化了,村民也都集中居住了,在家旁随手摘些高瓜的场景不容易见到了。

小时候吃过很多次高瓜,那时候不可能每天都能吃肉,所以高瓜切成丝清炒的时候比较多一些。有的时候和鸡蛋一起炒,也可以和毛豆一起炒,味道都不错。家里买肉了,可以切成丝与肉丝一起炒,或者切成片与肉片一起炒,味道更加鲜美,偶尔吃上一顿便会经常回味。高瓜可以参与烧汤,榨菜肉丝汤或者排骨汤里加点茭白,味道会有明显的优化。现在的一些饭店里还有油焖茭白、茭白炒黄鳝等做法。高瓜容易熟,口感劲道又有糯性,确实适合与很多种食材搭配。

【茭白炒肉丝】

【茭白排骨汤】【油焖茭白】

高瓜出于高草,高草是固堤造陆的先锋植物,防浪护圩,在水里不仅为鱼类活动提供了场所,为鱼类越冬提供了庇护,而且本身也是鱼类特别是草鱼的最爱。高草青的叶子收割下来,是优质的青绿饲料,可以喂牲畜,也可以拖到内圩的鱼塘喂鱼。高草割了晒干后还可以铺作床垫,冬天比较暖和。不过,白色的高瓜容易出现黑点甚至整瓜变黑,像长了黑灰一样,再加上高瓜采摘后不宜长期储存,采摘相对简单也体现不出技能,当地湖区的渔民对高瓜并不待见,甚至对天天以高瓜为食的家庭还有偏见,似乎觉得他们有点好吃懒做,如果哪个家庭落到以高瓜度日的地步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这与很多地方甚至与湖东都有所不同,也有点奇怪。

很多年后在准备这篇故事的过程中,方才知道高瓜其实远没有叫茭白这么简单。高瓜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水生植物,须根粗壮,秆高大直立,叶鞘长于其节间,肥厚,有小横脉,‌匍匐根状茎。它耐水、喜温,但怕寒冷、高温和干旱,在国内分布很广、别名很多,除了叫茭白外,还可以叫茭瓜、茭笋、茭芦、‌高笋、水胶笋、‌蒲笋、娄笋‌、菰笋‌、茭耳菜、茭儿菜‌、高白‌、‌篙芭、绿节、高糊‌,等等。

高瓜分为双季和单季(或分为一熟和两熟),双季(两熟)产量较高,品质也好。不过,高瓜的种子我从来没有见过。搜索百度更令人吃惊,高瓜这种植物其实是有种子的,只是我们没有见过。高瓜在古代被称为“菰”,唐代以前,竟然是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的,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圆柱形,胚小形,可以作饭食用,是当时的“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唐代初年,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种物种的秆基嫩茎,被一种叫黑穗菌或称黑粉菌的真菌普遍寄生,不断膨大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粗大肥嫩,可以作为蔬菜食用,才被称高瓜。高瓜秋天之后容易出现的黑点就是真菌形成的孢子。这样,菰才从粮食变成了蔬菜。更不可思议的是,被真菌感染后的菰由高草变成了高瓜,不再开花结果,没有果实便无法称为谷,自然也就只能被“六谷”除名了。它被除名后大家又无法就替代品形成共识,“六谷”便少了一谷,渐渐只说“五谷”了,还衍生出“五谷不分”等成语。的确,一个人再怎么好学也会有遇到知识上的盲区,甚至出现跌破眼镜的尴尬,要想避免唯有谦虚,注意防止骄傲。

高瓜这种植物在没有感染真菌的时候结的果实叫做菰米,菰米具有很高的有营养价值,其中膳食纤维、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都很高,是优质植物蛋白的来源。菰米和根茎均可入药可除烦止渴、和胃理肠、清热解毒等。高瓜作为菰被感染菰黑粉菌后的特殊形态,已经成为广泛种植的蔬菜,是仅次于莲藕的第二大水生蔬菜种类,属于低热量、低脂肪、高钾低钠的食物,不仅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蔬菜中的佳品。不过在北京,茭白虽然可以买到,但还是属于小众蔬菜,小的菜场买不到,一般饭店也吃不到。

【纠错】 【责任编辑:周亦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