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老山:战地有多条"百米生死线"
不老英雄山
——感触一处战场原址的文化穿透力
在我军军事文化版图上,有很多山峰、高地,因为生死硬仗而名,因为铁血英雄而名。它们不仅是见证风雨沧桑的战场原址,更是蕴含人民军队血脉基因的精神高地,是人们心中的英雄山。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云南省文山军分区辖区内老山战场原址。数十年过去,岁月不断在刷洗当年的伤痕与足迹,但那巍峨的高地、无声的工事,还有那界碑,那兵营,那一排排烈士纪念碑,依然在向人们诉说着昨天的、今天的故事。
青山不老,老兵不死,英雄永在!
——编 者
硝烟终将散去,而记忆却难以褪色。当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总是会把目光投向那些为祖国洒下热血的人们。
2015年1月21日,在第14集团军机关,习主席曾饱含深情地谈起这支部队19岁的烈士王建川在战场上写下的一首诗,“放心吧妈妈,我已经懂得了‘战士’的含义……战士的决心早已溶进枪膛里,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闭庖荒痪教灞ǖ篮?,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一位战士的诗歌,为什么在30多年后依然给党的领袖和最高统帅留下深刻印象?诗歌的背后,是怎样的情境?王建川烈士当年的战地,而今又是怎样的景象?
清明节前,我们来到祖国的西南边陲,走进那片英雄土地,去感受那深深镌刻在一代中国军人内心深处的战场原址。
?。ㄒ唬?/p>
这里发生的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场边境作战。这场作战让麻栗坡、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等名字,同一代军人的青春乃至生命紧紧联在一起。以老山为代表的群山,也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山。
浓密的雾水,打湿了茂密的丛林,也打湿了通向老山主峰的石阶。路旁不时出现的“雷区”警示牌不断在提醒我们,已经进入到当年的战场。空气是湿的,我们的心是紧的。
路越来越陡峭,我们在一个拐弯处停了下来,被路旁一个镶嵌在山墙上的洞口吸引。同行的文山军分区某边防团领导告诉我们,这就是“猫耳洞”?!懊ǘ础保《嗝词煜さ拿?。
猫耳洞是那场边境作战中非常典型的作战工事。大的可容纳10余人,小的仅可猫腰坐入一人,战时主要用于休息和躲避敌人的炮火袭击。猫耳洞,几乎成为当年战场生活的一种标志性符号。
我们曾经在许多资料中读到当年参战官兵对猫耳洞生活的描述。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伸展腰是最大的享受,平躺着是最大的幸福?!币蛭ǘ蠢锏某笔兔迫?,当时很多官兵身体溃疡,更有很多人患下严重的风湿病。特别是在炮火当中,猫耳洞还随时面临坍塌的危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猫耳洞里留下了“一人吃苦万人乐”“一家不圆万家圆”这样的对联。
眼前这个猫耳洞,洞口的形状就像一个立起来的半椭圆形,的确极像猫耳。洞的高度大约1米多一点,从山壁挖入山体内,内壁用波纹形钢材加固。
我们挨个钻进这个猫耳洞,想切身体验一下洞内的空间。这种体验,可能也仅止于体验。谁都知道,在随时充满生命危险的战场条件下,在这样的猫耳洞内长时间生活,那种感觉绝非是我们此时能够真切体验到的。
在老山、者阴山、八里河东山等战场原址上,特别是在纵横交错的堑壕旁,随处可见这种被称为“猫耳洞”的战斗工事。它们以一种特有的姿态,镶嵌在英雄山上,也镶嵌在当年参战官兵的记忆当中。
现在,驻守在此处的边防八连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猫耳洞,将当年用过的弹药箱、炮弹壳、旧电台等装备器材以及战时官兵的血书、家信等摆入洞中,还恢复了当年参战官兵在洞口写下的楹联和诗词。有的时候,官兵思想有了疙瘩,工作不好做,连队指导员就带他来到这些猫耳洞。两人蜷缩在猫耳洞里四目相对,不说一句话。不用多久,思想自然敞亮了,疙瘩自然就解开了。无声的猫耳洞,成为连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有说服力的活教材。
?。ǘ?/p>
穿行在主峰上的堑壕中,各种单兵掩体、指挥所、观察哨、机枪射孔不时进入视野。堑壕的墙壁上已经长满了苔藓。这是内地少见的一种苔藓,黄中略带些红色,即使在雾气当中也显得非常鲜艳。官兵说,这苔藓许是染上了烈士的鲜血,才长成了这样少见的颜色。
浓雾把整个主峰笼罩起来,大家没有一个人说话。
在主峰东南侧,第二道堑壕和峰顶之间,有一条狭窄而陡峭的阶梯,宛如一柄利剑,直指天际。阶梯旁的土坎上,鲜红色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七个大字格外醒目。边防八连连长席政杰介绍说,这便是当年的“百米生死线”。
为什么叫“百米生死线”?因为这是冲上主峰极为重要的通道,也是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老山上大多为沙石土质,且越往山顶越陡峭,湿滑无比的山路,空手都难攀爬,在战时敌人火力的严密封锁下,能登顶的通道就更少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对居高临下的密集的子弹与炮火,要冲向峰顶、拿下主峰,是何其艰难?战斗是何其惨烈?
这条“百米生死线”,已被后来的部队砌成一条整齐、陡峭而狭长的水泥石阶路。在浓雾的笼罩中,若隐若现的石阶就如同一座天梯,这头还在我们眼前,那头已是浩瀚缥缈的天空。
我们的脚步如同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拉住一般,一时无法挪开。路旁那挂着雾水、茂密生长的小草,底下的根还是当年的根吧。那翠绿的叶蔓里,是否依然跳动着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它定当知道,在这条区区100米的小道上,有多少生命在这里定格,有多少伤痛从这里延伸。
后来,我们才知道,不仅在这里,在附近的几处战场原址上,几乎都有这么一条“百米生死线”。驻扎在这里的文山军分区边防官兵,每年新兵下连、新干部到职,都要采取徒步行军的方式,沿着当年战场行军的路线,分片分段开展拉练活动,组织官兵在身体最疲惫的时候占领阵地、沿“百米生死线”发起冲击等演练活动,让官兵们尽可能体验当年的战斗历程。在八里河东山,驻扎在山下的边防五连连长裴正贵告诉我们,官兵在执行任务和日常训练的时候,总感到无形中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他们。他当连长三年,防区内遇到过多起突发情况。有时候由于时间紧迫,只能先出发再向战士们明确任务。令他感动的是,在不知道任务性质和有无危险的情况下,无论他点到哪名战士,哪个班、排,大家都能闻令而动,毫不犹豫。这让他相信,即使有一天战争来临,连队官兵也会像当年参战官兵一样,挺身而出,为祖国赴汤蹈火。
裴连长相信,我们也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