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一袭白衣,他们是病人眼中的希望、是天使……脱下厚重“战袍”,他们对父母有着怎样的牵挂?对爱人有着怎样的思念?对孩子有着怎样的眷恋?对所见所闻有着怎样的感动?对用心守护的病人又有着怎样的真情……
点击收听《来自武汉的声音日记》第二十期。今天的日记来自被派往武汉战疫一线采访的新华社记者许杨。
2月27日 武汉
过去的一个月里,我采访了很多医护人员,现在回想起来,因为口罩的原因,他们的面目都不太分明。
其中一位,在我想象中,她应该有着笑意盈盈的唇角和浅浅的酒窝——她是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的成员,大年三十凌晨五点接到电话,晚上就已经抵达武汉机场。
图为解放军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吕蓉在接受采访。
我问她:“有选择吗,可以不来吗?”
她说:“没有什么可不可以来吧,接到通知那就来啊,反正自己年龄还小,家里也没什么牵挂?!?/p>
她生于1999年,差点儿就是一个00后。在她所在的队伍中,有43名90后女护士,平均年龄25岁。
图为解放军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在金银潭医院布置病房。
另一位,我想他会长着一个“说一不二”的坚毅下巴——他所在的陆军军医大学对口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那里是武汉最早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之一。
为了提高收治量,他们要在两三天的时间里把医院走廊改造成一个病房,关于医护人员脱衣间的设置,他和同事起了争执,他扯着嗓子喊:“在红区里,能缩短十秒就缩短十秒,这段距离要走一分钟,一分钟会倒人的!你记住,一分钟会倒人的!”
十天后,这个害怕“倒人”的军人进驻火神山,另一个病房在等着他去救命。
这一位,我更容易想象出她的样子,因为她是我的东北老乡,她一定是个“北方有佳人”的典范,浓眉大眼、瓜子脸——在雷神山,一千多名辽宁医护驰援武汉,遍地响起了“干哈啊”“咋地啦”的高声低语。
图为辽宁援助武汉雷神山医疗队队员张倩在隔离病房外等待队友。
大连医科大学和锦州医学院是队伍主力,“海蛎子味”与“质疑全世界”轻奢混搭,搞不好还会有“你瞅啥”的致命诘问——当然,后面跟着的不是“瞅你咋地”,而是“别瞅了,我帮你拿?!?/p>
她说:“我也搞不清新冠肺炎和东北话哪个传染性更强,不过我们为了和病人交流学了好几句武汉话——你要多‘河’水,早日康‘福’?!?/p>
他呢,他应该鹤发童颜,慈祥和善——我跟着他一同进入了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隔离病房,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服,带着压塌鼻梁的护目镜,更别提简直无法呼吸的N95口罩,他不停地查房,询问病情,检查用药,聊天,开玩笑……三个半小时后,我累得直不起腰,勉力跟上他的脚步。
我问他:“您多大岁数了?”
他说:“我今年六十了。我感觉不累,我习惯了?!?/p>
图为武汉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赵建平在隔离病房查看病情。
还有那么多她,那么多他。
他们的面目不太分明,口罩挡住了他们的面庞,我根本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成千上万个他们在我脑海中只烙印为一个带着口罩的白衣形象。
图为新华社记者许杨与医护人员合影。
五年后、十年后乃至二十年后,当我在街边行走,迎面而来的也许就是一位当年在前线拼命的医护,但我不可能认出他,我只能任凭他从我身边走过,甚至无法说一句——“谢谢?!?/p>
?
策划:汪金福 孙志平
监制:田朝晖 幸培瑜
统筹:魏骅 吴炜玲
编辑:董琳娜 刘在 赵世芸
李放 朴文琳 王朝
设计:康薇
播讲人:董千齐
执行:新华社“声在中国”
制作:新华FM工作室
新华社全媒体编辑中心、音视频部、北京分社
中国移动咪咕公司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