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某地环评报告抄袭“做样子”引发关注。类似情况是个案,还是有一定普遍性?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当前环评行业鱼龙混杂,乱象不少?;菲辣ǜ媸橛心0澹煌钅恐淇商子?,有的环评机构凭过往经验推测或主观臆断,替换模板中的关键参数和结论,一份新的环评报告就出来了。
恶意杀价等乱象显现
西部某市辖区生态环境局干部马君(化名)介绍,建设单位须按照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し掷喙芾砻肌返墓娑?,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由于环评报告专业性强,建设单位业主通常会委托环评机构编制。
此前,部分环评机构挂靠在政府环保系统旗下,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饱受诟病。随后,《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要求2016年年底前,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全部脱钩或退出建设项目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环评机构全面市场化,作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开展工作。新版环境影响评价法则进一步取消了环评机构资质审批行政许可。
山东省某生态环境局基层管理人员刘文(化名)告诉半月谈记者,过去环评机构想要获得资质许可,机构拥有的环评工程师数量、领域均需满足要求。“如水利水电、石化化工、采选冶炼等领域,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出具环评报告,需要专门领域的环评师?!?/p>
一名在环评行业从业20多年的环评机构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从去年开始,环评机构只需在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上注册登记1名环评工程师就可营业,注册门槛大为降低。新注册的环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某些省市环评机构数量去年增长了两三倍。
他表示,目前环评行业“特别乱”,陷入资本逐利中。相较已经成立多年的老牌环评机构,新成立的环评机构知名度不够,为了“拉业务”,部分新环评机构就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恶意杀价。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环评行业挂靠现象严重。一些接受委托的公司是空壳公司,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环评师,他们通过枪手完成环评报告,然后将报告挂靠在其他公司环评师名下。”刘文说。
业主让怎么干就怎么干
环评报告需要环评单位针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评估,并提出项目?;せ肪车拇胧┖投韵钅拷谢肪臣嗖獾闹副?。
据了解,当前部分项目或企业的环评报告需要通过专家审核,并提交环保部门审批,同时也有相当部分项目或企业无需这一流程,只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等备案即可。因此,一些建设单位对环评报告不太重视,随便找个环评机构对付了事。
业内人士反映,部分环评单位低价将项目拿到手后,会想尽办法降低成本。一些老牌环评机构对环评报告把关较严,环评报告要经过三级签字审核,而部分新成立的环评机构取消了这道审核程序,有时还会减少项目中的环境监测点,环评报告“有的连续两次评审会都过不了”。
“建设单位出于成本控制,往往会选择要价便宜的机构,行业陷入低价竞争。环评相关的现场监测、生态调查等由于缺少经费难以实施,相关数据往往是环评机构凭过往经验推测或主观臆断。另一方面,环评机构也会主动迎合出资方的要求,给出建设方想要的结果,导致环评成了走过场,认真做环评的机构和专家反而在市场上不受欢迎?!绷跷乃?。
福建省一名环保专家向半月谈记者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环评报告书已经模板化,不少格式和表述可以在不同的环评项目之间套用,只要替换关键参数和结论即可。“复制粘贴出错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一般会在正式公布前及时纠正?!?/p>
马君说,有些环评机构业务水平较低,设计出来的环保设施不切实际,为了赚钱,业主让怎么干就怎么干。他去年参加了某家企业的环评专家评审会,评审专家在会上说,按照标准可以签字,但环评单位设计的环保设施标准过高,企业较难达到,如果按照设计标准,企业生产都要亏本。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一些环评机构只图环评报告交出去、拿到钱就了事,没有真正对委托企业负责;有的企业对此又不上心或不太懂,致使部分环评报告质量堪忧。后期环保部门在事中事后监管时发现了问题,企业可能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来整改。
既要放得开,也要管得住
如今,在简政放权改革中,各级政府通过豁免环评手续办理、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改革试点,简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
例如,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生猪规模养殖环评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年出栏量50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项目无需办理环评审批。对年出栏量5000头及以上的生猪养殖项目,探索开展环评告知承诺制改革试点,环评审批部门在收到告知承诺书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等要件后,可不经评估、审查直接做出审批决定,并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马君说,简化事前审批受到普遍欢迎,但也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耙郧盎菲辣ǜ嫔笈校钪匾囊桓龌方谑羌际跗拦?。现在一些项目取消审批前置,不再需要生态环境部门组织专家技术审查,如果在环保部门事中事后监管中被查出问题,业主将承担更多的整改投入。”
这一新问题如何破解?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环评弄虚作假产生更大震慑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规范环评行业,既放得开,也管得住,使其健康发展。
据了解,全国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于去年11月正式启用。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已有一些环评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因为环评文件质量问题被采取了信用管理措施。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会相关人员李同(化名)称,信用平台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澳壳叭允瞧教ㄔ擞跗?,受到处罚的公司数量仍然很少。随着疫情缓解,项目进度恢复,平台的作用会逐渐凸显?!?/p>
李同认为,建设单位须对其环评报告承担主体责任,虽然这一点已经在相关条文中得以明确,但落地情况不佳。“建设单位真正重视生态环保了,浑水摸鱼的环评机构也就没有了市场。目前看来,建设单位的相关意识仍然淡薄,对环评报告的内容和结论很少进行审核把关?!保钦?周文冲 杜康 林超)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