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科学”号4月10日电 通讯:探访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园”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深海大洋中的海山又被称为“海底花园”。近日,中国“科学”号科考船上的“发现”号深?;魅硕啻翁椒梦魈窖蟮穆笳苈缀I?,并“现场直播”了壮美“山景”。
从母船入海后,拖着电缆的“发现”号无人潜水器如同身上系着保险绳的登山者,而它要攀爬的,是麦哲伦海山链中一座高4300多米的平顶海山。
截至目前,“发现”号已分别从正北、东北、西南、东南四个方位对这座海山进行了登山探查,主要从海下2000米攀登到海下1300多米的山顶平台。
“耳聪目明、干活麻利”的“发现”号一边登山采样,一边将沿途所见所闻实时传回母船。“现场直播”画面显示,海山“上半身”布满了巨大的灰黑色岩石,一些山谷地带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圆石头。研究人员初步分析了“发现”号采集的岩石样品,发现这些“圆石头”正是该片海域富含的一种矿藏资源——富钴结壳。
随着“发现”号不断上爬,能明显观察到海山上的生命活动越来越旺盛。水下2000米深处的海山表面沉积物较多,像一片白色沙漠,偶尔能看到海绵、???、海鳃等底栖生物,个头都不大。
无限风光在险峰,海山也一样。越接近山顶,“直播”越精彩。山顶平台附近,生物量激增,个头也更大。有时能遇到一只硕大的海葵附着在岩石上,犹如一朵淡紫色的雪莲花;有时幽暗的海水中会突然出现一株一米多高、两米多宽的粉色竹柳珊瑚,好似一棵盛开的桃树;有时“发现”号还能采集到珍贵的红色拟柳珊瑚、层层伞花状的金柳珊瑚等深海生物样品。有趣的是,镜头前常常闪过海鳗肥硕的身影。
此外,“发现”号还在登山过程中看到了一种外面长满白刺的、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海绵以及难得一见的海中“捕蝇草”——刘氏捕蝇草???。
这次麦哲伦海山科学考察,得到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项目的支持。项目负责人、麦哲伦海山科考首席科学家徐奎栋,每天都坐镇“发现”号集控室,一丝不苟地观察记录海山景象。自2014年以来,徐奎栋带领科研团队先后对西太平洋雅浦海山、马里亚纳海山、卡罗琳海山进行了探访研究,取得众多科研成果。
“全球3万多座海山中,有生物取样的海山仅300多座。由于研究的欠缺和认识的不足,国际上对于海山的区系和生物多样性认知存在较大分歧,海山还有许多科学之谜等待我们去探索?!毙炜八?。
例如,海山为什么能成为“海底花园”?有科学家认为,这与海山周围的“泰勒柱”有关,即环流将诸多物种控制在海山周边;但也有科学家提出,并非所有海山都有“泰勒柱”。
再如,有科学家认为,海山如同海洋中的“孤岛”,海山生物与周围深海平原及其他海山生物之间很少“走亲戚”,生物连通性很差;但也有科学家认为,海山是海洋中的“绿洲”,有些物种能扩散很远,会分布在相隔较远的海山。
“海山支撑了独特的生物群落,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扩散和进化的重要节点?!毙炜八担凹忧亢I缴锴岛投嘌匝芯?,不仅有望获得大量分类新发现,填补我国海山研究空白,证实或证伪各类学术假说,同时还能为海洋生态系统和功能、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p>
来自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声学所、山东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80名考察队员和船员,于3月10日乘坐“科学”号从青岛出发实施麦哲伦海山科学考察航次?!翱蒲А焙偶苹丛孪卵祷厍嗟?。
-
我国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浅水海山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
新华社“科学”号3月10日电题:我国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浅水海山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新华社记者张建松、张旭东位于西太平洋公海的麦哲伦海山链上,一座从未被人类探测调查的浅水海山,即将迎来中国海洋科学家的探访。2018-03-10 17:01:46
-
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在西太平洋建成
科考队员在本航次成功建成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范围内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实现1小时1次实时传输。2018-02-07 15:45:16
-
“科学”号首次获取近海到西太平洋微塑料样品
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16日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7年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项目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母港。2017-11-16 18:43:48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